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

現代父母怕什麼?


這一代父母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,然而,坊間無數的教養書籍、前輩的經驗談,加上全心全意的付出,就能夠保證教養出期待中的下一代嗎?

面對瞬息萬變的外在環境,以及許多自己成長過程中不曾經歷的事物,現代父母在養兒育女過程中的擔心懼怕,和過往的世代相比,可能多出好幾倍。

到底,現代父母懼怕些什麼?什麼才是教養的核心價值與目標?

對策:愛中無懼,從家做起


真愛家庭協會特約講師吳貴珠老師指出,父母的懼怕雖然林林總總,但追根究柢,許多懼怕其實環環相扣,有著相同的根源─現代社會普遍以外在表現,如優異成績、高薪工作、俊美外表、出色才華等來定義成功。這使得父母與孩子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忙於追逐外在表現,忽略了生命的內在品,也使得孩子的生命表面看來平順,內裡則空虛脆弱,沒有目標。

此外,父母須釐清自己的角色。華人傳統文化中,常將兒女當作父母生命的延續、一生的盼望,父母有權主導孩子的人生。但聖經上說:「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。」兒女屬於上帝而非父母。

上帝對每個人的生命自有計畫,父母受上帝之託撫養孩子,只需善盡管家與園丁的職責,將一切憂慮交給上帝,向上帝求取教養兒女的智慧。一定要好好珍惜對兒女仍有影響力的年日,刻意經營、邊做邊學。

吳貴珠表示:「父母可以做的事很多,好好經營家庭生活是最重要的。」父母的價值觀深深影響子女的處世態度與抉擇。父母若終日憂心忡忡,處處管束子女,只會使子女更加焦慮,與父母漸行漸遠。惟有父母願意改變自己,以身作則,與子女一同成長,才能遠離懼怕與憂慮,親子一同迎向有意義、有目標的人生。

她提出幾個能幫助家長免於無謂焦慮恐懼的釜底抽薪之計:

對策1 在家中強化情感教育

現代的孩子普遍早熟,許多孩子在中學階段,甚至小學高年級時便嚮往戀愛。然而,大多數華人父母只重視孩子的成績、課外活動表現等,從來不和孩子談論感情,只一味告誡孩子在求學階段專心讀書,不要浪費時間交男女朋友。然而,待孩子完成學業後,又不斷催促他們找對象。這使得孩子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,完全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談感情,而成年後,又背負著父母親友加予的成家壓力。

孩子從小便與父母親有情感的互動,與朋友以及心儀對象的相處,必是從家庭的學習開始。孩子在家庭中應當學會樂於分享、尊重別人、關切別人的需要。許多現代人在情感世界裡非常自私,常是因為成長過程中,父母只要求他們的外在表現,忽略了孩子對「愛」的渴求。

父母親應從孩子在襁褓中時,便回應、關懷他們在情感上的需要,願意花時間和孩子玩耍、談
心,也鼓勵孩子關懷家人,讓孩子在「被愛」與「愛人」的環境中成長,情感得到安全與滿足。子女年幼開始交朋友時,父母應常常和孩子聊聊他們為什麼需要朋友、朋友間應如何相處等,為孩子的人際往來打下健康的根基。孩子進入中學後,可以和孩子更深入地聊聊他們是否了解朋友的優點與缺點,幫助孩子學習了解、尊重他人,為人際相處與談戀愛奠定良好的基礎。



對策2 注重內在品質

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要重視孩子的內在品格勝於外在表現。父母若看重孩子的品格,孩子也會自發地發展自己的內在品質。

吳貴珠提出:「內在品質與愛有關,越真實的愛,越重視內在品質。」很多父母口裡對孩子說:「爸媽看重的是你的品格,而不是你的成績。」但在家庭生活中,卻甚少誇讚孩子美好的內在品質。

一個看重自己內在品質,不以追求外在成就為人生目標的孩子,在面對挫敗時,往往有較堅強的承受力,能夠在挫敗中學習,重新出發,不致在外在失利時,因為沒有內在品質支撐,方寸大亂,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憾事。

對策3 學習面對失去與衝突

每個人一生中,都不免經歷關係的「失去」,然而,許多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,從來不曾學習面對「失去」。

從孩子年幼起,父母便應幫助孩子面對「失去」。當孩子的玩伴因故疏遠、好朋友搬家、寵物
死去、祖父母過世時,都是很好的機會教育。父母應讓孩子談談心裡的感受,引導他們面對每一段關係的「失去」。

孩子準備談戀愛時,父母一定要教導分手的技巧:例如決定和交往對象分手時,一定要真誠地感謝、肯定,並且祝福對方,切忌口出惡言、批評論斷、躲躲閃閃,或藕斷絲連。

孩子失戀時,父母千萬不要說:「那個人哪裡配得上你」或「天涯何處無芳草」等等於事無補的話,而要以同理心,陪伴孩子度過傷心、失落,和孩子談談分手的原因,鼓勵孩子為曾和對方共度一段人生歲月而感恩,並且思考在這段關係中學到了什麼。

在「失去」任何一段關係之前,通常會先經過溝通、衝突的階段。父母的身教,常是孩子處理衝突的依據。夫妻相處難免有爭執,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,將影響孩子和他人相處的模式。

如果父母從不認錯,孩子便可能有樣學樣,霸道地認為凡事都是自己有理。




對策4 愛惜寶貴的身體

身體是上帝創造的,每個人的身體都獨一無二,非常寶貴。 父母要愛惜身體,作息正常,重視運動與飲食,作孩子的好榜樣。管教孩子時,一定要學習控制怒氣,尊重孩子的身體

吳貴珠曾輔導一位從小在教會中成長,非常乖巧的孩子。那孩子年紀輕輕便和女朋友發生性行
為,牽扯出許多複雜的問題,非常痛苦。輔導過程中,孩子娓娓道出他小時候動輒被有情緒問題的母親以曬衣架、棍棒等抽打,身上佈滿傷心、屈辱的記號,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身體尊貴。

吳貴珠表示,許多孩子在談感情時,不知道自己以及對方的身體都非常尊貴,應該保留給將來要攜手共度一生的伴侶,若輕易地和交往對象發生性關係。一旦有一方提出分手,性關係帶來的迷戀感可能使另一方無法面對,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極端行為。

一個愛惜身體的孩子,面對毒品、網路等試探時,也會較有自制力,不隨意放縱私慾,傷害自己的身體,面臨挫折沮喪時,也比較願意堅強面對,不放棄自己的生命。

對策5 以身作則,脫離沉迷

上世紀末以來,網路與電腦科技發展迅速,鋪天蓋地地籠罩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層面,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,但也造成現代父母心中深深的憂慮。

許多父母限制孩子上網,擔心孩子沈迷網路,但自己卻一天到晚滑手機、回LINE、逛臉書、
回郵件⋯⋯。孩子看到父母成天離不開網路與電腦,卻要求他們節制上網時間,當然難以心服。
父母若希望孩子不要沈迷網路與電腦世界,務必以身作則,嚴格自我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,更不可貪圖一時方便,把科技產品當成保姆,打發年幼的孩子。

有個北美華人家庭,長久以來常為了孩子放學後便黏在網路上而傷神。幾個月前,夫妻倆決定晚餐之後便關閉家中網路,大人帶頭閱讀、玩桌上遊戲、聊天等。剛開始實施時,孩子抱怨連連,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,孩子漸漸習慣沒有網路的生活,不需催促,晚飯後便主動拿起書本閱讀。

此外,網路攻擊、網路霸凌層出不窮,孩子缺乏人生經驗,父母應加強他們的「網路安全教育」與「網路倫理教育」,讓孩子知道絕對不可在網路上批評他人,也不理會別人的攻擊。據報導,臺灣相關單位已積極呼籲將網路霸凌增添入教科書中,可見網路倫理教育的重要性。

此外,許多軟體號稱「教育類」,使父母趨之若鶩,認為既可以讓孩子學習,又能免於孩子吵
鬧,實在是一舉兩得。然而,根據研究,年幼孩子的學習仍應透過閱讀傳統書籍、在大自然中遊戲,以及與人的互動。這樣所激起的想像力和真實感,這是電子產品無法達成的。



對策6 聆聽孩子的心聲

這一代孩子面臨的環境、挑戰,有許多是父母成長時不曾經歷的。父母要多聆聽孩子的想法,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。若倚老賣老,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想法,只會讓孩子關閉與父母的溝通之門。

以網路沈迷來說,如果父母只是一味責罵,孩子可能認為父母是為反對而反對,不如引導孩子分析網路的優點與缺點,探討如何使用網路,並和孩子分享曾發生的網路霸凌事件。讓孩子自己做判斷,遠比父母單向、生硬的教訓、嚇阻有效。

同樣的,開誠布公地和孩子談論濫用藥物的現象、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吸毒,及早讓孩子知道毒品或許能帶來短暫的快感,但事後會更沮喪,而且會傷害大腦與身體。讓孩子知道父母關心、了解他們的需要,願意和他們一同學習、成長,將使孩子面臨試探時較為謹慎。

回歸根本,吳貴珠再度強調家庭互動的品質非常重要。她表示,每個人都有情感需求,與真實世界關係淡薄的孩子比較可能以外在成就、網路、毒品、性關係,或其他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虛。

孩子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非常寶貴,父母應花時間帶領孩子投入多彩多姿的真實世界,例如全家人一起聊天、看電影、和朋友聚會、投入公益活動、接近大自然⋯⋯。讓孩子擁有父母的愛與陪伴,以及豐富的精神生活。

(全文請看《真愛家庭雜誌》2015第84期:現代父母怕什麼?)